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班課程架構圖
經濟學原理-個體篇(3.0)經濟學原理-總體篇(3.0)臺灣地理(3.0)公共政策(3.0)政治學(3.0)比較政府(3.0)社會學(3.0)史學導論(3.0)統計學(一)(3.0)心理學概論(3.0)社會統計(一)(3.0)人文學經典導讀(3.0)社會科學經典導讀(3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微課程(一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微課程(二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微課程(三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微課程(四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微課程(五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微課程(六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主學習課程(一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主學習課程(二)(1.0)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自主學習課程(三)(1.0)人文思維與文學想像(3.0)人文社會科學學習護照(1.0)中國文學概論(3.0)中華文化經典導讀(3.0)文學概論(3.0)華文文學作品讀法(一)(3.0)華文文學作品讀法(二)(3.0)當代英語與文化(一)(3.0)西洋文學概論(一)(3.0)文學作品讀法(一)(3.0)當代世界(3.0)近代中國(3.0)農業6.0(3.0)慢城與地方創生(3.0)老戲院新感情(3.0)在地療癒(3.0)虛擬實境與語言學習(3.0)民法總則(3.0)國際公法(3.0)行政法總論(3.0)在地行動計畫(3.0)田野探查與報導(3.0)宗教與在地: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(3.0)文化研究概論(3.0)中西比較詩學(3.0)地方歷史與文化記錄(3.0)田野走讀與地方社會的展演(3.0)社會心理學(3.0)地方志與田野踏查實務(3.0)社會小旅行實作(3.0)社會領域課程概論(2.0)後山人文走讀(3.0)神人交流:花蓮廟宇暨神明傳說的探訪(3.0)縱目歐亞-空間與人文的對話(2.0)中國通史(一)(3.0)中國通史(二)(3.0)中國通史(三)(3.0)世界通史 (一)(3.0)世界通史 (二)(3.0)世界通史 (三)(3.0)臺灣通史(一)(3.0)臺灣通史(二)(3.0)史學方法(3.0)城市與歷史(3.0)社會科學與歷史研究(3.0)影視史學(3.0)口述歷史(3.0)婦女研究(3.0)飲食文化史(3.0)醫療文化史(3.0)世界文化遺產(3.0)歷史與經濟(3.0)災荒與歷史(3.0)歷史與人物(3.0)中國知識階層史論(3.0)伊斯蘭文明導論(3.0)歷史與記憶(3.0)傳播媒介與歷史(3.0)西方政治與宗教(3.0)十一到十三世紀東亞物質文化(3.0)大眾史學導論與實務(3.0)東亞電影史(3.0)歷史與小說(3.0)歷史人類學(3.0)歷史與藝術(3.0)中國歷史文選(3.0)科技與歷史(3.0)實踐取向自主學習(一)(1.0)實踐取向自主學習(二)(1.0)體育史(2.0)歷史、遊戲設計與App應用(3.0)認知歷史(2.0)環境與歷史(2.0)極權主義:從法國大革命到網路時代(3.0)中國古代博物學(3.0)專題報告(2.0)戰爭與社會(3.0)情感與歷史(3.0)中國歷史地理(3.0)近代戰爭與軍事導論(3.0)地方志理論與實務(3.0)歷史與戲劇(3.0)3D建模(一)SketchUp(2.0)3D建模(二)虛擬實境(2.0)東亞動漫史(3.0)歷史文化產業實習(3.0)考古學與博物館學(3.0)歷史與制度(3.0)中國史學史(3.0)東臺灣史(3.0)東南亞史(3.0)中日關係史(3.0)臺日關係史(3.0)美國史(3.0)中美關係史(3.0)移民與歷史(3.0)近代中國商業與市場發展(3.0)東北亞史(3.0)臺灣社會經濟史(3.0)臺灣歷史人物分析(3.0)臺灣史蹟與文化資產(3.0)歷史英文(3.0)冷戰史(2.0)香港史(3.0)全球化史(3.0)西洋史學史(3.0)歷史與思想(3.0)檔案與歷史(3.0)日本史(3.0)戰後台灣史(3.0)國共關係史(3.0)臺灣史文獻導讀(3.0)台灣原住民族史(3.0)英國史(3.0)十到十三世紀的中國政治與人物(3.0)五到十世紀歐洲史(3.0)十到十五世紀歐洲史(3.0)信仰、醫療與地域社會(3.0)現代華文小說選讀(3.0)華文影視劇本選讀(3.0)小說與歷史(3.0)